新闻资讯

让救援不再承受生命的代价

首页 - 新闻资讯 - 企业新闻

“救生圈”的前世今生

发布者:丞士机器人 | 时间:2021-11-22

你听说过U型智能救生圈吗?

你知道古人是用什么工具进行水上救生的吗?

你知道最早的救生圈是什么吗?

……


嘿嘿,别懵,带着这些问题

跟随丞士机器人

一起来了解中国“救生圈”的前世今生吧!


两三千年前

古人把成熟的干葫芦挖空后,用作水上救生工具和渡水浮具

这就是世界上最古老、最简单的“救生圈”

也被称为“渡水腰舟”

如今在海南黎族还有人使用这种传统的救生圈“腰舟”

它不仅印证了人类文明的痕迹

更被誉为水上交通研究的“活化石”


未标题-2.jpg


《诗经》记载:“匏(pao)有苦叶,济有深涉”。

匏,即葫芦。闻一多先生将《诗经》中的这句话理解为:“叶子枯了,葫芦也干了,可以摘来作腰舟用了。”

《晋书·蔡谟传》《鹖冠子·学问》《淮南子·物原》中也有相关记载。

庄子在《逍遥游》中也介绍了葫芦的这种用途。


到了宋代

救生圈有了跨越式的进步

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

材料相同的圆,面积最大,浮力也最大


北宋时期的昌国人(舟山的海岛船民),

用芦苇、羽毛和软质木料编织成一个圆环。

这种环形的救生圈使用起来要比葫芦瓜方便得多,

遂成了名副其实的救生“圈”

宋人称之为“浮环”

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结构上

这种“浮环”救生圈和现代的救生圈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


标题-2.jpg

木片制成的救生圈(藏于广州猎德小学文化博物馆)


据《宋稗(bai)类抄》一书记载

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曾派部将王权用“浮环”渡江突袭敌军获胜

当时王权所用的“浮环”就是现代救生圈的前身


到了近现代

随着新科技、新技术的不断进步

聚苯乙烯、玻璃纤维、酚醛树脂等新型材料

开始广泛应用到救生圈上

救生圈也被涂饰上红白两种容易辨识的反光颜色

有些救生圈上还装有自亮浮灯等

我国救生圈产品种类得到空前发展

质量性能的安全可靠性也越来越高

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

救生圈已成为各类船舶、舰艇、水上工作等平台的标配


标题-12.jpg


今天

一件件落水事件,

为人们不断敲响警钟

现有的传统救生圈在实际救援中

因为抛投不准、无法远距离及时救援等缺陷

开始逐步被淘汰…


与此同时

浙江丞士机器人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

研发出了更加智能、方便、快速的

“U型智能救生圈”应运而生

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救生圈的各种缺陷

还可实现水面快速救生,

通过远程遥控操控的方式,

快速到达落水者身边进行施救,争取黄金救援时间

避免救援人员盲目下水的危险


标题-22.jpg


U型智能救生圈

用于代替人员下水,解决现有救生圈抛投不准等缺陷,第一时间对落水者进行快速、精准的遥控救援,避免救援人员盲目下水风险。


核心优势


<1>救援速度快、动力强劲

触水自动开机,空载航速6.7m/s,争取黄金救援时间。

锂电池、双喷泵推进,可续航60min,动力强劲。

<2>杜绝二次伤害

独有的无外露喷泵桨叶设计,杜绝二次伤害。

前置环绕缓冲条,有效避免碰撞伤害。

<3>便于携带、遥控

单手360°可旋转式防水遥控,遥控距离1200m,反应灵敏。

重量仅15Kg,单人即可快速抛投。

<4>智能化技术成熟

配备1秒自动扶正、自主修正航向、一键自动返航、失联自动返航等功能。

<5>功能拓展性多

可拓展搭载摄像头、对讲机、救生衣、应急照明灯等。